医平台知识手册

知母

核准日期:2006年10月04日

收藏

药品名称:

知母 药典

RHIZOMA ANEMARRHENAE 药典

Zhi Mu

野蓼;提母;水须;水参;水浚;芪母;蚔母;女理;女雷;鹿列;连母;苦心;韭逢;货母;儿踵草;儿草;东根;地参;穿地龙;蝭母;昌支;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清热药 >> 清热泻火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茎。主产于河北、山西及山东等地。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习称“毛知母”。或除去外皮,晒干。切片入药,生用,或盐水炙用。

炮制:

知母 除去杂质,洗净,润透,切厚片,干燥,去毛屑。
盐知母 取知母片,照盐水炙法(附录ⅡD)炒干。
本品照上述[含量测定]项下的方法测定,含菝葜皂苷元(C27H44O3)不得少于0.90%。

性状:

本品呈长条状,微弯曲,略扁,偶有分枝,长3~15cm,直径0.8~1.5cm,一端有浅黄色的茎叶残痕。表面黄棕色至棕色,上面有一凹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黄棕色的残存叶基,由两侧向根茎上方生长;下面隆起而略皱缩,并有凹陷或突起的点状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气微,味微甜、略苦,嚼之带黏性。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潮。

药性:

苦、甘,寒。归肺、胃、肾经。

应用:

1.热病烦渴
本品味苦甘而性寒质润,苦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甘寒质润能生津润燥止渴,善治外感热病,高热烦渴者,常与石膏相须为用,如白虎汤(《伤寒论》)。
2.肺热燥咳
本品主入肺经而长于泻肺热、润肺燥,用治肺热燥咳,常配贝母用,如二母散(《证治准绳》);若配杏仁、莱菔子,可治肺燥久嗽气急,如宁嗽煎(《奇方类编》)。
3.骨蒸潮热
本品兼入肾经而能滋肾阴、泻肾火、退骨蒸,用治阴虚火旺所致骨蒸潮热、盗汗、心烦者,常配黄柏、生地黄等药用,如知柏地黄丸(《医宗金鉴》)。
4.内热消渴
本品性甘寒质润,能泻肺火、滋肺阴,泻胃火、滋胃阴,泻肾火、滋肾阴,可用治阴虚内热之消渴证,常配天花粉、葛根等药用,如玉液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5.肠燥便秘
本品功能滋阴润燥,可用治阴虚肠燥便秘证,常配生地黄、玄参、麦冬等药用。

功效:

清热泻火,生津润燥。

用法用量:

煎服,6~12g。

鉴别用药:

石膏、知母均能清热泻火,可用治温热病气分热盛及肺热咳嗽等证。但石膏泻火之中长于清解,重在清泻肺胃实火,肺热喘咳、胃火头痛牙痛多用石膏;知母泻火之中长于清润,肺热燥咳、内热骨蒸、消渴多选知母。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消渴热中,除邪气,肢体浮肿,下水,补不足,益气。”
2.《用药法象》:“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热,滋化源之阴。”
3.《本草纲目》:“知母之辛苦寒凉,下则润肾燥而滋阴,上则清肺金而泻火,乃二经气分药也。”

化学成分:

本品根茎含多种知母皂苷、知母多糖;此外,尚含芒果苷、异芒果苷、胆碱、尼克酰胺、鞣酸、烟酸及多种金属元素、粘液质、还原糖等。

药理作用:

知母浸膏动物实验有防止和治疗大肠杆菌所致高热的作用;体外实验表明,知母煎剂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霍乱弧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白喉杆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β-溶血性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及某些致病性皮肤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所含知母聚糖A、B、C、D有降血糖作用,知母聚糖B的活性最强;知母皂苷有抗肿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