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槐花

核准日期:2007年03月14日

收藏

药品名称:

槐花 药典

FLOS SOPHORAE 药典

Huai Hua

槐蕊;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止血药 >> 凉血止血药

古籍出处:

《日华子本草》

基原:

为豆科植物槐Sophora japonica L.的干燥花蕾及花。全国各地区产,以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为多。夏季花未开放时采收其花蕾,称为“槐米”;花开放时采收,称为“槐花”。采收后除去花序的枝、梗及杂质,及时干燥,生用、炒用或炒炭用。

炮制:

槐花 除去杂质及灰屑。
炒槐花 取净槐花,照清炒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深黄色。
槐花炭 取净槐花,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焦褐色。

性状:

槐花 皱缩而卷曲,花瓣多散落。完整者花萼钟状,黄绿色,先端5浅裂;花瓣5,黄色或黄白色,1片较大,近圆形,先端微凹,其余4片长圆形。雄蕊10,其中9个基部连合,花丝细长。雌蕊圆柱形,弯曲。体轻。气微,味微苦。
槐米 呈卵形或椭圆形,长2~6mm,直径约2mm。花萼下部有数条纵纹。萼的上方为黄白色未开放的花瓣。花梗细小。体轻,手捻即碎。气微,味微苦涩。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防蛀。

药性:

苦,微寒。归肝、大肠经。

应用:

1.血热出血证
本品性属寒凉,功能凉血止血,可用治血热妄行所致的各种出血之证。因其苦降下行,善清泄大肠之火热而止血,故对下部血热所致的痔血、便血等最为适宜。用治新久痔血,常配伍黄连、地榆等,如榆槐脏连丸(《成方便读》);用治便血属血热甚者,常与山栀配伍,如槐花散(《经验良方》)。
2.目赤,头痛
本品味苦性寒,长于清泻肝火,凡肝火上炎所导致的目赤、头胀头痛及眩晕等证,可用单味煎汤代茶饮,或配伍夏枯草、菊花等同用。

功效:

凉血止血,清肝泻火。

用法用量:

煎服,10~15g。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清热泻火宜生用。

鉴别用药:

地榆、槐花均能凉血止血,用治血热妄行之出血诸证,因其性下行,故以治下部出血证为宜。然地榆凉血之中兼能收涩,凡下部之血热出血,诸如便血、痔血、崩漏、血痢等皆宜;槐花无收涩之性,其止血功在大肠,故以治便血、痔血为佳。

古籍摘要:

1.《日华子本草》:“治五痔,心痛,眼赤,杀腹脏虫及热,抬皮肤风,及肠风泻血,赤白痢。”
2.《本草纲目》:“炒香频嚼,治失音及喉痹,又疗吐血衄血,崩中漏下。”
3.《药品化义》:“槐花味苦,苦能直下,且味厚而沉,主清肠红下血,痔疮肿痛,脏毒淋沥,此凉血之功能独在大肠也,大肠与肺为表里,能疏皮肤风热,是泄肺金之气也。”

化学成分:

本品富含芸香苷、槲皮素、鞣质等。

药理作用:

槐花水浸剂能够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制炭后促进凝血作用更强;其煎液有减少心肌耗氧量,保护心功能的作用。另对堇色毛癣菌、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孢癣菌、羊毛状小芽孢癣菌、星状奴卡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