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左心衰竭会出现肺部湿罗音

会员105095237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为什么左心衰竭会出现肺部湿罗音..........
医生回答共4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景越 主治医师 莱芜市莱城区方下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甲等
擅长:心肌缺血,高血压,冠心病
已帮助用户: 63729
指导意见: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可以分析,目前考虑患者可能是有实质性的疾病,导致心力衰竭。尤其是左心衰,可以引起有肺部湿罗音。是影响肺循环引起。建议患者家属加强护理,患者低盐饮食,可以积极的纠正心衰。应该及时到当地正规医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祝早日康复
有用0
关注
王晋军 医师 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柳林镇卫生院内科 一级
擅长:内科疾病肾病、各种肾炎,高血压、胃炎、胃溃疡、
已帮助用户: 134675
指导意见:左心衰竭以后容易引起肺水肿,所以出现肺部湿罗音,需要尽早使用利尿药治疗,可以用速尿治疗,效果比较好一些。
有用0
关注
柳佳鑫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糖尿病合并感染
已帮助用户: 81646
问题分析:这个一般不会有这个情况发生,肺部湿啰音主要是因为,肺部疾病引起的,而不是昨天。
意见建议:左心衰,一般就会出现。痰中带血,或者是颗粉红色泡沫痰。
有用0
关注
黄培 医师 襄阳市瑞京糖尿病医院内科
擅长: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糖原贮积病Ⅱ型,糖原贮积病Ⅰ型,...
已帮助用户: 157701
问题分析:这个一般不会有这个情况发生,肺部湿啰音主要是因为,肺部疾病引起的,而不是左心衰。
意见建议:一般就会出现痰中带血,或者是颗粉红色泡沫痰。
有用0
相关问答

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包括呼吸困难、全身器官组织灌注不良和液体储留等。1.各种呼吸困难,最初患者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经常活动时出现胸闷憋喘、气短,随后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直至出现急性肺水肿。2.全身器官组织灌注不良,例如头晕、全身乏力、少尿无尿等。3.液体储留导致浮肿,夜间可以出现咳嗽咳少量白痰、肝脾肿大、胸腔腹腔积液以及双下肢明显浮肿等症状。平时需要多注意休息,不要过度劳累,否则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甚至还会导致病情加重。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左心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表现为,各种呼吸困难,经常活动时出现胸闷憋喘、气短,随后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直至出现急性肺水肿。还有全身器官组织灌注不良,例如头晕、全身乏力、少尿无尿等。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左心衰竭典型的症状有劳力性呼吸困难。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出现了劳力性呼吸障碍,而且会伴随着左心衰竭的恶化而加剧。以下患者将为各位详细讲解一下,肺瘀血是导致左心衰竭的常见表现,其表现与肺部淤血的轻重程度有关。当病人的病情较轻微时,可能会有劳力性呼吸困难的表现,这与工作负荷和运动耐量相关。当左心功能障碍严重时,会出现更严重的呼吸问题,导致的运动和体力活动都会减少。如果是平时的一些小的运动,比如做一些简单的家务活,都会导致呼吸困难,严重的时候,病人会无法保持正常的坐姿。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有以下几方方面:
1、劳力性呼吸困难:当运动增多时,会出现气短、心悸等症状,当运动量增大时,会有呼吸障碍,导致劳力性呼吸困难的喘息。
2、夜间阵发性的喘息:夜间睡眠时,会有突发的窒息感,必须要起身来减轻;
3、端坐呼吸:坐姿可以维持基本的呼吸,但如果是在仰卧状态下,呼吸会出现明显的呼吸障碍,有些病人甚至要选择高枕仰卧。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左心衰竭的临床表现是呼吸困难、端坐呼吸、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等。
1、呼吸困难:左心衰竭早期表现为呼吸困难、劳力性呼吸困难。
2、端坐呼吸:当肺部血块积聚到一定程度时,病人无法平躺,由于平躺时,回血量增加,横膈膜上升,使呼吸更加困难。3、夜间阵发性的呼吸困难:病人在熟睡后,由于窒息而突然醒来,被迫坐姿,呼吸急促。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患有左心衰竭,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治疗、生活管理等方式进行治疗。具体分析如下:
患有左心衰竭,患者要及时口服螺内酯、美托洛尔、依那普利等药物来控制病情的发展,这些药都能起到防止左室重构、血管重构、改善心肌缺血、稳定心率和血压的作用。患有左心衰竭,患者应该做好生活管理,平时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同时适当地吃营养丰富的食物。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