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为内分泌引起的高血压

会员116365931 35岁 已回复
上周末做卫生时突然头冒大汗,手抖,头晕,胸闷喘粗气,在医院急诊测血压高压200,低压160,输液治疗后降到130/85回家睡了4小时后量血压为195/120,又去了三甲医院急症,化验血和留24小时尿,肾素ATII,血管紧张素I37度是10.07,血管紧张素I4度是1.72,肾素活性8.35(卧位0.05-0.79,立位1.95-4.02),血管紧张素II71.60(卧位28.2-52.2,立位55.3-115),醛固酮21.9(卧位5.0-17.5,立位6.5-30.0)香草苦杏仁酸计算结果149.33(参考值68.6),CT平扫提示左肾上腺饱满,同时有低血钾3.3,这几天吃拜新同控制住了血压,请问内分泌有问题吗?谢谢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黄兰芝 医师 聊城市人民医院传染科 三级甲等
擅长:感染性、传染性疾病科常见疾病治疗。(肝炎、艾滋病、...
已帮助用户: 46508
内分泌肯定有问题,出现低血钾考虑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的可能比较大。另外,也不排除肾上腺的肿瘤。
有用0
相关问答

内分泌高血压的相关的危险因素比较明确的有,高盐膳食、超重、肥胖、过量的饮酒、长期的精神紧张、吸烟或者是缺乏体育锻炼、活动不足,控制以上这些危险因素能够预防或者是延缓高血压的发生。

龚新宇副主任医师内科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因如下:<br>一、多与遗传因素有关。二、就是存在着某些其他环境和生活因素。三、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运动可以有效的预防高血压病。对原发性高血压多由动脉硬化引起,高血压病因考虑多与性别有关,通常男性发病率显着高于女性,再一个是职业因素,参加脑力劳动及紧张工作人群中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人群,城市的比重高于农村。经常抽烟的人容易出现高血脂,血脂越高就越容易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等心血管疾病。饮食对血压影响大、高盐饮食、大量喝酒、长时间饮用浓茶或咖啡,是膳食含钙量不足,膳食脂肪饱和脂肪酸含量过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过低,病症均可诱发高血压。吸烟不但会给呼吸系统带来不良影响,还可能引发冠心病风险,还会升高血压,也有体重超标的,这一现象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另外,高血压还和给予精神紧张和不良精神刺激有关,对高血压必须明确其病因,再对症下药,使血液保持在正常值。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颈椎病和高血压有一定的联系,所以颈椎会导致血压的变化。
颈椎疾病会影响到脑部的血液供应,导致血压的变化,从而造成眩晕。交感型颈椎疾病会出现心慌、胸闷等交感神经的表现,血压也会出现起伏,并非全部的颈椎疾病都会导致血压的变化,但也有一些颈椎疾病会导致血压的变化。
颈椎疾病分为多种,其中交感神经型的颈椎疾病会导致高血压,这是由于颈椎疾病会影响到颈的交感神经,这些神经末梢都是在血管的附近,如果是交感神经的刺激,会导致血管的扩张。长期的血管会收缩,会引起血压升高。
由于交感神经性的颈椎所致的高血压,多发生在年轻人身上,通常不会出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脑血管疾病等疾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通常来说,高血压是遗传与环境双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有60%的人患有基因背景。高血压除了与基因有关,还与许多环境因子有关。高血压的发生与工作压力、饮食习惯、肥胖、吸烟、饮酒、缺乏运动等有关。还有一些是由于其他原因导致的,比如嗜铬细胞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实质或肾动脉病变、肥胖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饮食中摄入过多的油腻食物,摄入过多的食盐,长期吸烟酗酒,饮食不规律,不坚持锻炼,过度肥胖,包括某些疾病和药物。
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硝苯地平缓释片、盐酸拉贝洛尔片、甲基多巴片等降压药物进行治疗,可以降低血压,避免病情加重,缓解高血压的症状保护患者身体健康,。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高血压可能是以下原因引起的:
高血压是由基因造成的,具有一定的遗传性;抽烟、喝酒、抽烟、喝酒、肥胖等都会导致高血压;其次,长期摄入高钠的人,也更易发生高血压;还有可能是由于某些精神方面的原因,可能会引起高血压。如果患有高血压,一般需要及时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如氯噻嗪氨氯地平、硝苯地平、非洛地平等。并定时监测血压,平时要注意多食用一些新鲜的瓜果和蔬菜,避免食用刺激性和油腻的食品。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