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最佳治疗方法

会员2526981 51-65 已回复
脸部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剧疼.
医生回答共8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宋现伟 主治医师 威县中医院内科 二级甲等
擅长:擅长各种内外科疾患处理,对儿科、妇科炎症诊断均积累...
已帮助用户: 189369
指导意见:你好,三叉神经痛是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疼痛的特点为:在头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域内的剧烈疼痛。一般并不需要手术治疗。治疗主要是使用止痛药物及营养神经药物如维生素B1、甲钴胺等。卡马西平对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有用0
关注
李香焕 医师 贺钊医院妇产科 一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
已帮助用户: 121571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属于较剧烈的顽固性疼痛症,其疼痛可分为3种亚型:    (1) 激惹触痛型:临床表现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的触摸即可产生剧烈 难以忍受的疼痛;    (2) 痹痛型:临床表现以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为特征,触痛明显;    (3) 中枢整合痛型:临床上可兼有以上两型的部分或主要的表现,由于中枢继发性敏感化异常改变为主要持征。    所以临床患者的疼痛常是以自发性闪电样或撕裂样疼痛,发作时常使患者寝食不安,大多数患者常常伴随较明显的持续性烧灼痛。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生的确切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关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病理改变目前亦未完全明了,但与病毒感染急性发作后所遗留的神经组织内的炎症水肿和出血及瘢痕有关。目前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看法究竟单纯是急性带状疱疹时间上的延续或是性质不同的另一类疼痛,多数学者倾向认为它们是两类不同性质的疼痛,带状疱疹并不是发病的全部原因。这就给研究和治疗带来了困难。西医学在治疗用药多使用⒈麻醉性镇痛药; ⒉抗抑郁药; ⒊抗惊厥药和综合疗法及区域神经阻滞、交感神经阻滞等法,一般疗效不理想
有用0
关注
李可雷 医师 卫生院中医科 一级甲等
擅长:中西医结合妇科
已帮助用户: 28539
你好,可以去医院中医科看看,参考中医中药辩证治疗的,平时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累。
有用0
关注
闫铁 医师 同济大学附属口腔科医院内科 三级
擅长: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已帮助用户: 219338
问题分析: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
意见建议:治疗以消炎抗病毒为主例如口服泛昔洛韦片、万乃洛韦、强的松或涂阿昔洛韦软膏治疗祝您早日康复
有用0
即墨大夫 医师 邱医堂中医外科医院外科
擅长:邱医堂外科膏药电话0532-87551566
已帮助用户: 407
带状疱疹如果不及时治疗和方法不当会遗留后遗症. 带状疱疹后遗症主要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急带状疱疹误治、失治、和病人自身免疫力下降而致。中医学对急性带状疱疹病因病机的认识:急性带状疱疹的病因是外感毒邪(病毒),邪气稽留体内,与气血搏结,阻于经络,滞于脏腑,使气机运行受阻,经络阻塞不通,而发生疼痛。内因是情志内伤,肝郁化火或脾湿蕴结,致使毒邪化火与肝火、湿热、相互搏结,阻于经络,以致血瘀气滞,不通则发疼痛。 主要特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主要特点就是剧烈的、顽固性的疼痛。带状疱疹皮损消除后疼痛仍持续,轻微的刺激即引起疼痛发作,不刺激也会突然发作,为减轻衣服对身体的刺激,有人不敢穿衣,或把衣服撑起来;晚上间歇性疼痛,整夜的睡不好觉。如病毒侵犯到相应脑神经会影响视力、引起面瘫和听觉障碍。除疼痛外,还会诱发心脏病、脑出血、甚至导致死亡。这种神经痛持续的时间较长,病程短则几个月,长者5-6年。 建议中医中药外敷治疗。用邱医堂中医传统外科膏药活血生肌膏贴敷可治愈.膏药可以活血化瘀、疏通经络、托毒祛腐、清热解毒、补气活血;“生肌丹”可以托毒外出,改善创面周围组织的微循环,增快局部血流,同时能促进残存上皮细胞组织生长,祛腐生肌,通过膏药外敷,拔毒生肌,通经活络,修复受损神经,把体内的病毒排除体外. 使脉络畅通,气血流畅,疼痛得止. 在具体治疗时有的需要采用内外兼治配合治疗。 
有用0
关注
马国妹 医师 河北邢台桥东妇幼保健站妇产科
擅长:妇产科,尤其擅长擅长于妇科炎症、月经不调、不孕不育...
已帮助用户: 174720
问题分析:你好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后遗症因带状疱疹病毒侵犯神经末梢所致
意见建议:可口服复合维生素B、谷维素、泛昔洛韦等药物治疗超短波或针炙等理疗可有效治疗后遗神经痛
有用0
关注
李希弘 医师 莱芜口镇医院皮肤科
擅长:梅毒、淋病、尖锐湿疣
已帮助用户: 54597
指导意见:您好,您说的情况考虑神经痛的,可以吃点神经营养药物比如维生素b 1 和芬必得之类的,观察看看的
有用0
关注
项进良 邢台广宗县医院内科
擅长:溃疡性结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溃疡,肠胃炎,肠炎...
已帮助用户: 117030
指导意见:三叉神经痛是需要综合治疗的. 建议你可以先药物治疗,常用药物有卡马西平,苯妥英钠等,也可以打封闭等. 饮食要营养丰富,平时应多吃些含维生素丰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鲜水果,蔬菜及豆制类,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为宜.
有用0
相关问答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会有皮肤感觉神经皮肤过敏、皮肤疼痛、皮肤感觉异常等,具体分析如下:
1.皮肤感觉神经皮肤过敏:患者发生对皮肤疼痛比较敏感的病症,轻度刺激性会造成皮肤比较严重疼痛。
2.皮肤疼痛:一侧胸侧和脸部普遍,大部分患者疼痛范畴有可能会扩张,有老人或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的疼痛很有可能会连续数月或多年。
3.皮肤感觉异常:患者泡疹痊愈部位会出现感觉异常,造成皮肤不适。

张文娟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银屑病、扁平苔藓、老年瘙痒病、掌跖脓疱病、真菌病、皮肤疑难病、带状疱疹性神经痛、皮肤病

疼痛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并且用药物效果可能并不是特别好,一般是采用神经根阻滞技术,越早进行疼痛被完全治愈的可能性就越高,就是把消炎止痛药送到受损神经根附近才能在短时间内修复神经,有效控制疼痛。

高广程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北京友谊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1.女性宫颈高危HPV病毒感染、尖锐湿疣和CIN等相关疾病 2.男性尖锐湿疣疣体无痛脱落三阶梯疗法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康复治疗方法有使用止痛药、糖皮质激素、中医中药等。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康复治疗方法有使用止痛药,比如哌替啶、吗啡、芬太尼等;在没有禁忌证的情况之下,可以用少量或者中量的糖皮质激素;采用中医中药的方法,如中药剂、针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效果较好。
需要注意的是,患者应及时接受治疗,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适宜的温湿度,有助于身体恢复。

张捷主任医师外科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已帮助用户:5
擅长:采用立体定向手术及脑深部电刺激等方法治疗帕金森病、特发性震颤、肌张力障碍、痉挛性斜颈、舞蹈症、脑性瘫痪、抽动秽语综合征等运动异常性疾病;采用定向手术和吗啡泵等治疗顽固性疼痛、癌性疼痛;采用微血管减压术及射频毁损术等治疗面肌痉挛、三叉神经痛;采用定向手术进行大脑深部病变的活检及治疗等。

一般情况下,带状疱疹后遗症神经痛的治疗方法是使用药物、理疗等,具体内容如下: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一般需要采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卡马西平等等,同时还可以配合维生素B1、B12等,以利于神经恢复。还可以通过中医局部针灸、拔罐等理疗方法来缓解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如果出现了难以忍受的症状,可以进行局部的神经阻断。

聂小娟副主任医师皮肤科山东省立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中国医师协会会员,毕业于山东省医学科学院。

通常情况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应用镇痛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同时伴有其它不适情况,可联合中医理疗、心理调节等方式改善。
考虑到口服药物有一定的耐药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患者可外用局部镇痛药物,如得百宁利多卡因凝胶贴膏,相比于传统外用药物,这种药物有更好的治疗体验,采用高分子骨架型凝胶,能够促进药效更好的被吸收。
中医看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伴有气虚血瘀的情况,可采用中医针刺疗法帮助改善,如火针、腹针等,也能够活血通络止痛、调和阴阳,缓解神经性疼痛。
此外,如果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若未能及时控制疼痛,可能会出现睡眠、情感障碍,建议可遵医嘱选用阿米替林、多塞平等抗抑郁药物帮助缓解,提升其生活质量。

杨阳副主任医师其他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 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颈椎腰椎痛、腰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治,擅长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及脊柱退行性病变。"

通常来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可以通过药物治疗、微创介入、中药治疗、物理康复治疗、心理干预等治疗方法来改善。列举了三种治疗方式供参考。
一、药物治疗
临床上对于带状疱疹神经痛常采用抗病毒药物、营养神经等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更昔洛韦等抗病毒药物以及维生素B12、维生素B1等。也可以联合外用药物来改善出现的神经性疼痛,如得百宁利多卡因凝胶贴膏,它是采用高分子骨架型凝胶,具有透气性好、载药量高的特点,能够促进药效更好的被皮肤吸收,能够直接作用于患者肌肤完好的疼痛部位,从而减轻患者疼痛感。
二、微创介入治疗
这是一种新型的微创治疗手段,主要包括神经介入技术和神经调控技术。临床上主要通过脉冲射频和神经电刺激来进行,在不破坏神经纤维的同时,减轻患者神经痛的情况,同时还能减少镇痛药物的摄入量,具有安全、微创的特点。
三、物理康复
在治疗过程时,还可以采用中医针灸按摩的方法来进行改善,在针灸按摩治疗的时候,一般可以选取相关的穴位进行辅助治疗,利用刺激穴位的方式来达到缓解疼痛目的。

杨阳副主任医师其他中日友好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 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颈椎腰椎痛、腰间盘突出等疾病的诊治,擅长椎间孔镜治疗腰间盘突出症及脊柱退行性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