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76岁,发生昏厥,一天1-3次不等,发病时,胸口发闷.....

匿名 76岁 已回复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
女,76岁,发生昏厥,一天1-3次不等,发病时,胸口发闷‘发紧,1、2分钟后自行苏醒,测心速160,心脏造影及彩超均无大问题,有些心室肥大,倾斜试验无问题,特询病因及诊断,万分谢谢,急!
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

前年发病时,做了许多心脏、神经科的检查并无大的问题,建议去心理科,服用过抗抑郁,焦虑的药物,好过一段时间,现在又复发了,想找到病因及有效地治疗方法,谢谢!

想得到怎样的帮助:

想找到病因及有效地治疗方法,谢谢!

医生回答共2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陈飞 副主任医师 泰州市中医院外科 三级甲等
擅长:擅长外科特别是普通外科各类疾病的诊治,如甲状腺、乳...
问题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意思可能是因为脑梗塞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引起的上述不适症状,是脑中风前兆,提示有脑血管的病变,与心脏问题关系不大。
意见建议:建议注意休息,低脂肪低钠饮食,多吃绿叶蔬菜水果,建议做血脂分析检查,脑核磁共振检查明确诊断后口服拜阿司匹林,氟桂利嗪。通心络。治疗
有用0
关注
李记妹 医师 广东省中西结合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肺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部感染,变异性咳...
已帮助用户: 3504
问题分析:您好,根据您提供的情况,胸闷,晕厥,都可以是心跳多快,导致心脏有效泵血量不足,从而使心肌和脑缺血导致的症状。您说的是心脏冠脉造影的正常,排除冠状动脉的狭窄。那么能是心情因素导致心律不齐引起的。
意见建议:建议患者到三甲医院的心内科门诊就诊,让医生仔细看了,评估病情后,看是否需要做进一步检查,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明确病因及病情,看是否需要做射频消融术或安装心脏起搏器,再制定治疗方案。心理科药物治疗有效,或许就是因为心理因素导致,如果是有抑郁,焦虑,那么治疗的时间可能比较长,可以继续到心理科门诊就诊,希望能按医生医嘱服用,不要擅自停药。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有用0
相关问答

人们抽搐晕厥的突然发生主要是由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最常见的是由严重动脉闭塞引起的突发性晕厥,如突发性心律失常,即心律失常和严重心脏病。运动中血管扩张和血管弹性不足也会导致怀孕期间晕厥。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晕厥原因很多,血管迷走性最常见,心源性晕厥最凶险。发作时应将晕厥者放置于仰卧位或下肢抬高位,可增加脑血流量。松解领口,头转向一侧。及时将病人送往医院,根据不同情况选择做心电图、心脏超声、头颅CT、血糖、倾斜试验等检查,确定病因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预防再发。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突然晕倒以后,应该头偏向一侧,清除口腔内的异物,迅速开通气道,避免影响呼吸。也可以通过按压人中穴或者胸外心脏按压等方法来急救,并且拨打120,平时可以每年做身体的体检,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多参加户外运动,增强体质。

廖张元副主任医师内科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脑供血不足、脑梗塞及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狭窄的诊断与治疗,侧重神经介入治疗

久坐久蹲后站起来会发生昏厥和抽搐,是因为下肢血管会发生扩张,血液急剧向下流动,从而导致供应大脑的血液不足,引发一过性头晕,部分患者可伴有眼花缭乱的症状,站立一段时间后即可消失,是临床常见正常现象,并非病态。

黄世昌副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躯体形式障碍等情绪性疾病

忽然昏厥可能是脑梗、高血压等原因导致的。
1.脑梗:脑梗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而导致的,可能会出现头痛、头昏、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可能会导致忽然昏厥
2.高血压:如果伴随出现头晕、头痛、疲劳、心悸等临床症状,忽然昏厥可能是高血压导致的。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排尿性昏厥主要的治疗方法有:病人排尿时应先取坐位,然后再缓慢的站立,排尿时要做深呼吸的动作。不要憋尿,有尿意时就要尽快排尿。晕厥发作频繁的男性,可采取蹲式或坐式小便。要积极的治疗,神经衰弱等其他的慢性疾病。要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避免酗酒和过度劳累。当病人出现昏厥应立即让其平卧,然后用手指压迫病人的人中,内关等穴位,使其尽快苏醒,病情严重时要紧急送往医院诊治,避免意外的发生。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