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难受,焦虑,抑郁症感觉快有

会员87728466 17岁 已回复
我很难受,焦虑,抑郁症感觉快有一年,我是在最近很痛苦,一两个星期,想过***很多次,但每一次过后我都会感觉活着真好,但是我心情总是很低沉,精神无力,无心学习,辜
医生回答共3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关注
郗洪光 副主任医师 滕州市中医医院精神科 三级甲等
擅长:心理障碍,严重情绪障碍,疑病症
已帮助用户: 12062
问题分析:你好,才能描述的情况来看,你有患抑郁症的可能,是较重的精神疾病
意见建议:建议你及早到当地精神专科医院精神科门诊就诊,以进一步明确诊断,门诊或住院系统治疗
有用0
王洪生 主治医师 上海民政第二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 二级乙等
擅长: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狂躁症、焦虑症等常见心理疾病。
已帮助用户: 22664
你好,这种情况应该是抑郁症,没有控制住的表现,建议继续治疗,调整药物剂量比如帕罗西丁钉螺环酮
有用0
关注
龙玉辉 私人咨询师心理诊所
擅长:严重情绪障碍,心境不良,恋爱挫折综合征,场所恐惧,...
已帮助用户: 1013
指导意见:你好,在你的年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对外界刺激反应敏感,情绪波动较大是比较常见的心理现象。从你的症状表现来看,是长期心里压力过大的原因,由于不能面诊,建议到就近的心理咨询机构寻求帮助。需要提醒的是1.无论多忙,给自己一点休息的时间。2.要有自己的兴趣爱好。3.要有一两个知心的朋友。这样才能有幸福的生活。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欢迎对我的回复进行评价。
有用0
相关问答

抑郁症焦虑症的临床当中是会共病,而且在临床基础研究中发现,抑郁和焦虑在生化遗传免疫内分泌,电生理和影像学方面而有一些联系。研究发现抑郁症和焦虑症的共病率达到了20%到80%,其中抑郁症患者60%到90%带有焦虑,而焦虑证患者当中50%会有一些抑郁的症状。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焦虑失眠不是抑郁症。
焦虑失眠和抑郁症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两者之间没有相关性。焦虑性失眠一般会使患者出现恐慌、无法保持冷静、恶心、肌肉紧张、出汗、睡眠障碍等症状。抑郁症的症状因人而异。常见的症状是抑郁,对任何事情都缺乏兴趣,可能还有自杀倾向。无论是抑郁症还是焦虑症,建议患者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和咨询,并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建议口服相关药物进行治疗。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焦虑失眠可能是抑郁症。
抑郁症容易引起焦虑、失眠,并伴有头痛、头晕、抑郁、情绪低落、精神萎靡。抑郁症属于精神障碍,可以去正规的神经内科医院做详细检查。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抑郁药进行治疗,防止病情恶化。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情绪焦虑紧张,每天保证充足的睡眠质量,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不要长时间熬夜,以免失眠。

吕志勤主任医师内科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诊治脑血管病、脊髓损伤、锥体外系疾病、神经科疑难病症和神经心理障碍疾病。

焦虑性抑郁症是最常见的精神疾病之一,患者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临床表现,同时,还存在明显的烦躁、紧张、提心吊胆、胡思乱想,严重的甚至出现坐立不安的症状,患者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受到明显的影响。这类患者治疗相对棘手些。在药物选择上,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是临床上应用的最多的,因为这类药物有药物不良反应小和疗效确切的优点。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这个要根据病情决定,这两个病史是不同的,有本质的区别,抑郁症是大脑生物胺不足导致的精神功能低下和抑制性心理疾病,焦虑症的主要特征就是焦虑,相对来讲,抑郁症危害更大一些。

刘强副主任医师精神科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帮助用户:0
擅长:失眠,紧张,焦虑,恐怖各种情绪障碍,抑郁症,婚恋问题,人际交往

抑郁症是一种较为复杂的心理健康问题,患者可出现抑郁症症状并伴有焦虑状态,如过度担忧、紧张不安、恐惧和不安全感,同时还会伴随心慌、心悸、胸闷等不适症状。患者想用中药来治疗该病问题,建议选择对症选用药物,如同仁堂巴戟天寡糖胶囊。
焦虑抑郁症属于中医“郁证”范畴,是由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辨证论治后,患者可以服用中药进行治疗。例如同仁堂巴戟天寡糖胶囊,该药是一种中药制剂,含有巴戟天低聚寡糖,可用于轻中度抑郁症中医辨证属于肾阳虚证者,症见抑郁情绪、心绪低落、失眠多梦、疲倦乏力等。患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治疗。

崔界峰副主任医师精神科回龙观医院已帮助用户:26
擅长:运用认知行为疗法与催眠疗法相结合的方法、叙事疗法,针对情感困扰、婚姻家庭关系、夫妻治疗、性心理障碍、亲子关系、网络成瘾、焦虑恐惧、精神分裂症及躁郁症,尤其对自知力恢复、对心理过程充分理解、增强自我掌控力方面,帮助尤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