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改政策 > 儿科医生紧缺需要供给侧改革

儿科医生紧缺需要供给侧改革

收藏
来源:中国法院网 2016-02-22 14:25

进入全面二孩时代,儿科医生的紧缺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关注。记者获悉,国家卫计委正协调教育部恢复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这意味着,从1999年起停止招生的儿科学专业将有望时隔17年后恢复本科招生,各界对此高度关注(2月19日《南方都市报》)。
  我国儿科医生紧缺是不争的客观事实。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 每千名儿童只分到0.43名医生,近5年来全国儿科医生总数下降到10万人,预计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即使在上海这样的一线城市,2500个孩子才有一个儿科医生。在儿科医生明显不适应现实需求的背景下,恢复停招17年的儿科学专业本科招生,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无疑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恢复儿科学本科招生,虽然对缓解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具有立竿见影的补充作用,但还是属于应急的治标之举,并不能真正起到标本兼治之功效。诚然,儿科医生的紧缺,固然与停滞长达17年的儿科学本科招生有一定的关联,但从根子上说,还在于儿科医生工作长期超负荷、风险高、待遇低等因素。如果不从根本上打破这些关键制约瓶颈,即使高校招收再多的儿科学本科生,也只能起到“望梅止渴”的短期作用。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解决儿科医生的紧缺问题,更需要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下足功夫。
  “利之所在人争趋之”。虽然儿科医生与其他学科的医生都面临工作负荷重、职业风险高、收入待遇偏低等普遍共性,但相比之下,儿科医生面临的困难、压力和风险往往更大。在利益博弈的本能驱使下,儿科医生自然愿意选择工作条件和待遇相对较好的其他学科医生。换言之,如果不对儿科医生面临的恶劣执业环境和收入待遇进行综合性供给侧改革,儿科医生供需严重失衡的局面仍然难以根本扭转。因此,在全面放开二孩的背景下,主管部门应将解决儿科医生的紧缺问题,上升到做大儿科医疗资源“蛋糕”、保证儿童能够享受基本医疗服务的战略高度,全面深化供给侧改革。
  一方面,要切实强化公共财政对儿科学医疗的扶持。这其中,强化预算监督尤为重要。公共财政在编制预算时,必须坚持通过购买服务保障儿童基本医疗供给的公益性思维,按照实际需要,让公共财政在儿科医疗领域中保持应有的适当比例,并不折不扣将其落到实处,违反者,依法问责。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因公共财政投入不足致使儿科医疗“门可罗雀”、甚至儿科医生不愿问津的被动局面,留住儿科医生,确保其不流失,亦才有坚实的前提基础。
  另一方面,要切提高儿科医生的执业保障水平。最核心的是薪酬体制改革。对于儿科医生来说,“以药养医”创收的空间逼仄,不能将其薪酬与开了多少药、用了多少医疗器械挂钩,而应客观地让其收入和专业劳动挂钩,以此保证儿科医生的收入和专业尊严。同时,还有必要借鉴免费培养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的做法和经验,通过减免学费、优先安排工作以及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给予政策倾斜和优惠,从而实现以待遇留人和事业留人的相得益彰之效果。
  毋庸置疑,儿科医生紧缺,不是恢复儿科学本科招生即能迎刃而解的话题,综合性的供给侧改革,无疑是标本兼治的最优选项。改变儿科医生紧缺的不良现状,是民生大事,对其予以刮骨疗伤般的供给侧改革,时不我待,必须提上议事日程,强力推进。

关键词: 医改 儿科 紧缺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