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医学资讯

资讯中心 > 医学进展 > 妇产科 > 蔡艳教授专访:山东省在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方面的发展现状

蔡艳教授专访:山东省在产前筛查与产前诊断方面的发展现状

收藏
来源:中国妇产科在线 2016-05-20 08:41

蔡艳,主任医师,医学硕士,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副院长;从事妇产科临床工作34年,从事遗传优生工作24年。2000年在山东省率先开展了先天愚型的产前筛查及产前诊断工作。现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优生学学科、济南市出生缺陷诊断与预防科技创新团队、济南市围产保健专业暨济南市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诊断实验室的学科带头人;济南卫生围产医学领军人物。兼任中华预防医学会出生缺陷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产前诊断学组成员;中国优生协会出生缺陷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山东省医学会围产医学暨遗传优生学会副主任委员;济南医学会遗传与优生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山东省卫生厅产前诊断专家组副组长;济南市病残儿鉴定专家委员会委员;泰山医学院硕士生导师等职。主要研究方向:围产医学及产前诊断;遗传与优生。擅长遗传优生咨询;自发性流产、死胎、畸胎等不良生育史的诊治;围产期保健与胎儿医学;孕前保健、产前筛查、染色体异常及苯丙酮尿症等单基因遗传病的产前诊断。


蔡艳 教授

中国妇产科在线:

蔡教授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妇产科在线的采访!您作为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优生学科带头人、济南市A级重点专业围产保健学科科带头人、济南市医药卫生重点实验室—出生缺陷诊断实验室学科带头人,请您谈一下山东省关于产前筛查及诊断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蔡艳教授:   山东省于2000年在全国首批开展了目标疾病为先天愚型、开放型脊椎裂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工作。目前山东省关于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的工作大致处于国内中等偏上的水平,但省内各地区及医院的水平不尽一致,部分建立了群体网络系统的医院能够达到产前筛查80%以上的覆盖率,而没有建立了群体网络系统的区域和医院,尤其在农村及偏远地区,则产前筛查覆盖率在50--60%左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产前诊断技术在原来的细胞遗传学基础上,分子遗传学技术方兴未艾,得到一定程度的推广;如: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技术(BOB‘S)、DNA高通量二代测序技术(无创DNA)、染色体微阵列(CMA)技术、单基因遗传病致病基因检测技术等,这些技术在不同程度上弥补了细胞遗传学诊断上的不足,在未来十年里分子遗传学技术的发展和贡献不可估量。中国妇产科在线: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进步和发展,遗传性疾病的产前筛查已经被广大医生和孕妇所共识,NT检查(透明层检查),唐氏筛查,羊膜腔穿刺,无创DNA检测,Bobs检测等等,请您为我们讲解下这些检测方法各自的特点有哪些?是否新的技术更具优势?


蔡艳教授:  刚才讲过,产前诊断技术近几年快速向分子遗传学技术发展,但是羊水细胞学诊断仍是不可或缺的经典产前诊断技术,也是金标准。它是在细胞遗传学水平上,通过羊水细胞培养,展现对人体46条(23对)染色体进行全基因组的检测。除了可以检测出产前筛查的目标疾病外,还可以发现其他的染色体数目及大片段结构的异常。从我们目前的产前诊断工作中,发现的染色体异常包括:染色体非整倍体数目异常,如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特纳氏综合征、克氏综合症、47XYY等;染色体结构异常:平衡易位、缺失、重复、环状染色体等。羊水细胞遗传学检测在产前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核型分析能够帮助医生明确诊断,为遗传咨询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是细胞水平的全基因组检测,且该项技术具有产前取材相对安全、简单、经济等优点;但自身也存在一些缺点:如属于一项侵入性的诊断,培养周期长,自动化操作受限,有一定的胎儿丢失、流产等发生率。
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技术(无创DNA检测)定位为深度筛查,而不是诊断。目标疾病为21-三体、18-三体、13-三体综合征。检测出的高风险人群仍须产前诊断。该项技术适用于以下人群:产前筛查临界风险人群;具有母体垂直传播风险的传染性疾病人群(如:梅毒、艾滋病等);有介入性产前诊断禁忌症的孕妇如:先兆流产、发热、全身感染未愈、胎盘前置或低置;珍贵儿等。

近期,卫计委出台的《产前诊断快速管理办法》中关于快速产前诊断技术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以下几种情况孕妇应首选羊水穿刺细胞学检测,而不适用高通量基因测序产前筛查技术:

1、预产年龄大于35岁的孕妇;

2、 有染色体异常胎儿分娩史;

3、夫妇一方有明确染色体异常的孕妇;

4、孕妇1年内接受过异体输血、移植手术、异体细胞治疗或免疫治疗等;

5、胎儿影像学检查怀疑胎儿有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或其他染色体异常可能的;

6、各种基因遗传病的高风险孕妇人群;

7、已知孕期合并恶性肿瘤的孕妇;

8、医生认为明显影响筛查准确性的其它情形。

FISH检测则是介于细胞和分子之间的检测技术,是利用荧光标记的特异寡核苷酸片段作为探针,与染色体、细胞或组织中的核酸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通过荧光系统检测,对待测DNA进行定性、定量或相对定位分析。具有针对目标疾病,无需细胞培养,检测周期快的优点,与羊水细胞培养相结合,在时间上和结果上相互补充,保证了产前诊断的及时和准确。
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大龄孕妇的增加,患者对产前诊断技术的需求量也在增加。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快速发展,免疫生化、细胞遗传、分子遗传等检测诊断技术平台相继建立成熟,推动我们的临床遗传咨询及产前诊断工作不断向前迈进。此外,应该加强孕前准备工作的重视,做好种子工程,避免出生缺陷的发生,需要我们:1、对正常人群孕前三个月进行优生学相关检查,如叶酸水平的测定、影响叶酸代谢的相关因素检查、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测定等;2、对既往有不良妊娠史的人群进行病因学探查,如染色体检查、染色体微阵列检查(CMA)、单基因遗传病的突变位点测序等,根据检查结果,因人而宜地进行孕前医学指导。中国妇产科在线:

获悉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在产期诊断将经典型苯丙酮尿症(PKU)出生缺陷防控提前在二级预防,避免了这类PKU缺陷儿的出生,请您具体谈谈该项技术在您院的开展情况与进展。


蔡艳教授:  我们医院1996年在全国首批开展了新生儿疾病的筛查工作,当时是两病即甲状腺功能减退和苯丙酮尿症的筛查。作为济南市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目前已累计为119万名新生儿进行了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我们地区的苯丙酮尿症发病率接近1/7000,远远高于文献记载。这样我们就面临着苯丙酮尿症患者的再次生育问题。从2005年开始,我们开展了经典型PKU的分子产前诊断工作。目前我们已经收集了105个经典型PKU核心家系,并行产前诊断38个家系,这项工作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先证者存在才能进行。目前已确诊经典型PKU患儿13例,在知情同意原则下已行终止妊娠,这样就将PKU从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提升到出生缺陷二级预防---即避免出生,因此这项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大众科普】
中国妇产科在线:

“全面二孩”政策刚一放开,不少女性开始积极备孕,这其中70后占多数,80后也跃跃欲试,而她们在面对诸多高龄女性怀孕难、易流产、出生缺陷多、孕产风险大等众多“绊脚石”面前忧心不已。我们获悉济南市妇幼保健院为应对二孩全面放开政策,率先推出了“二胎门诊”。那么对于准备要二胎的夫妇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呢?


蔡艳教授:  首先,大龄孕产妇首先不要产生心理的恐惧和焦虑,而应该更加科学和客观的看待再生育问题。随着女性年龄的增长,尤其是35岁以后,其卵巢功能逐渐减退,可能出现卵子的染色体不分离,导致染色体单体或三体的出现。单体胎儿不能存活而多以流产形式出现,三体导致基因不平衡而致出生缺陷的发生,所以大龄孕产妇孩子出生缺陷的机率相对年轻人较高。此外随年龄的增长,身体罹患高血压、糖尿病、生殖道感染等疾病的机率也增加了,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风险。因此,高龄孕妇的孕前和产前检查,显得尤为重要。这里特别提醒高龄孕妇,一定要有准备妊娠,计划妊娠应提前三个月做孕前准备,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妊娠期在医生的指导下要做好围产保健,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胎儿过大,防患于未然,降低妊娠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病情不允许再次妊娠,切不可勉强。希望我们的出生缺陷防控工作能为每个家庭送去健康和幸福。谢谢。




关键词: 流产 出生缺陷

医友评论 0人评论)

匿名发表

热门检索:糖尿病伤医基层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