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干姜

核准日期:2007年04月13日 修订日期:2007年12月06日

收藏

药品名称:

干姜 药典

RHIZOMA ZINGIBERIS 药典

Gan Jiang

干生姜;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温里药

古籍出处:

《神农本草经》

基原:

为姜科植物姜Zingiber officinale Rosc.的干燥根茎。主产于四川、广东、广西、湖南、湖北等地。均系栽培。冬季采收。纯净年切片晒干或低温烘干。生用。

炮制:

干姜 除去杂质,略泡,洗净,润透,切厚片或块,干燥。
本品为不规则片块状,厚0.2~0.4cm。照上述总灰分的方法测定,不得过5.5%。
姜炭 取干姜块,照炒炭法(附录ⅡD)炒至表面黑色、内部棕褐色。

性状:

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干姜片 为不规则纵切片或斜切片,具指状分枝,长1~6cm,宽1~2cm,厚0.2~0.4cm。外皮灰黄色或浅黄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切面灰黄色或灰白色,略显粉性,可见较多的纵向纤维,有的呈毛状。质坚实,断面纤维性。气香、特异,味辛辣。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蛀。

药性:

辛,热。归脾、胃、肾、心、肺经。

应用:

1.腹痛,呕吐,泄泻
本品辛热燥烈,主入脾胃而长于温中散寒、健运脾阳,为温暖中焦之主药。多与党参、白术等同用,治脾胃虚寒,脘腹冷痛等,如理中丸(《伤寒论》);《外台秘要》单用本品研末服,治寒邪直中脏腑所致腹痛;常配高良姜,治胃寒呕吐,如二姜丸(《和剂局方》);可与黄芩、黄连、人参等同用,治上热下寒,寒热格拒,食入即吐者,如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伤寒论》);治中寒水泻,可单用为末服,亦可与党参、白术、甘草等同用。
2.亡阳证
本品辛热,入心、脾、肾经,有温阳守中,回阳通脉的功效。用治心肾阳虚,阴寒内盛所致亡阳厥逆,脉微欲绝者,每与附子相须为用,如四逆汤(《伤寒论》)。
3.寒饮喘咳
本品辛热,入肺经,善能温肺散寒化饮。常与细辛、五味子、麻黄等同用,治寒饮喘咳,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证,如小青龙汤(《伤寒论》)。

功效:

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

用法用量:

煎服,3~10g。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胸满咳逆上气,温中,止血,出汗,逐风湿痹,肠游下痢。生者尤良。”
2.《珍珠囊》:“干姜其用有四:通心阳,一也;去脏腑沉寒痼冷,二也;发诸经之寒气,三也;治感寒腹痛,四也。”
3.《本草求真》:“干姜,大热无毒,守而不走,凡胃中虚冷,元阳欲绝,合以附子同投,则能回阳立效,故书有附子无姜不热之句。”

化学成分:

干姜含挥发油约2%,主要成分是姜烯、水芹烯、莰烯、姜烯酮、姜辣素、姜酮、龙脑、姜醇、柠檬醛等。尚含树脂、淀粉,以及多种氨基酸。

药理作用:

干姜甲醇或醚提取物有镇静、镇痛、抗炎、止呕及短暂升高血压的作用;水提取物或挥发油能明显延长大鼠实验性血栓形成时间;干姜醇提取物及其所含姜辣素和姜辣烯酮有显著灭螺和抗血吸虫作用。干姜醇提取物能明显增加大鼠肝脏胆汁分泌量,维持长达3~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