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平台知识手册

蟾酥

核准日期:2007年03月06日 修订日期:2011年01月26日

收藏

药品名称:

蟾酥 药典

VENENUM BUFONIS 药典

Chan Su

蛤蟆酥;蛤蟆浆;蟾蜍眉脂;

所属类别:

中药 >> 中药饮片 >> 攻毒杀虫止痒药

古籍出处:

《药性论》

基原:

为蟾蜍科动物中华大蟾蜍Bufo bufo gargarizans Cantor或黑眶蟾蜍B.melan ostictus Schneider的耳后腺及皮肤腺分泌的白色浆液,经加工干燥而成。主产于河北、山东、四川、湖南、江苏、浙江等地。多为野生品种。夏、秋二季捕捉蟾蜍,洗净体表,挤取耳后腺及皮肤腺的浆液,盛于瓷器内(忌与铁器接触),晒干贮存。用时以碎块置酒或鲜牛奶中溶化,然后风干或晒干。

炮制:

蟾酥粉 取蟾酥,捣碎,加白酒浸渍,时常搅动至呈稠膏状,干燥,粉碎。
每10kg蟾酥,用白酒20kg。

性状:

本品呈扁圆形团块状或片状。棕褐色或红棕色。团块状者质坚,不易折断,断面棕褐色,角质状,微有光泽;片状者质脆,易碎,断面红棕色,半透明。气微腥,味初甜而后有持久的麻辣感,粉末嗅之作嚏。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药性:

辛,温。有毒。归心经。

应用:

1.痈疽疔疮,瘰疬,咽喉肿痛,牙痛
本品有良好解毒消肿,麻醉止痛作用,可外用及内服。治痈疽及恶疮,常配伍麝香、朱砂等,用葱白汤送服取汗,如蟾酥丸(《外科正宗》)。治咽喉肿痛及痈疖,与牛黄、冰片等配用,如雷氏六神丸。治牙痛,单用本品研细少许点患处(《本草正》)。本品亦用于五官科手术的黏膜麻醉,配川乌、生南星、生半夏为末,烧酒调敷患处,如外敷麻药方(《医宗金鉴》)。
2.痧胀腹痛,神昏吐泻
本品辛温走窜,有辟秽化浊,开窍醒神之功,嗅之亦能催嚏。用治伤于暑湿秽浊或饮食不洁而致痧胀腹痛,吐泻不止,甚至昏厥,常与麝香、丁香、雄黄等药配伍,用时研末吹入鼻中取嚏收效,如蟾酥丸(《集验简易良方》)。

功效:

解毒,止痛,开窍醒神。

用法用量:

内服0.015~0.03g,研细,多入丸、散用。外用适量。

古籍摘要:

1.《药性论》:“治脑疳,以奶汁调,滴鼻中。”
2.《本草汇言》:“疗疳积,消臌胀,解疔毒之药也。能化解一切瘀郁壅滞诸疾,如积毒、积块、积脓、内疔痈肿之证,有攻毒拔毒之功。”

化学成分:

主要有蟾酥毒素类如蟾毒、蟾毒配基脂肪酸酯、蟾毒配基硫酸酯等,蟾毒配基类,蟾毒色胺类,以及其他化合物如多糖类、有机酸、氨基酸、肽类、肾上腺素等。

药理作用:

蟾毒配基类和蟾蜍毒素类均有强心作用,又有抗心肌缺血、抗凝血、升压、抗休克、兴奋大脑皮层及呼吸中枢、抗炎、镇痛及局部麻醉作用。蟾毒内酯类和华蟾素均有抗肿瘤作用,并能升高白细胞、抗放射线;还有镇咳、增加免疫力、抗疲劳、兴奋肠管和子宫平滑肌等作用。

不良反应:

静注或腹腔注射蟾酥后小鼠出现呼吸急促、肌肉痉挛、惊厥、心律不齐,最后麻痹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