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会员1235731 已回复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
医生回答共1条医生回复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龚新宇 副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内科 三级甲等
擅长:内科、心血管疾病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比较高,患者根据心肌梗死的部位不同,梗死面积的不同,是否合并血流动力学障碍,以及恶性心律失常等死亡率不尽相同。总体死亡率以前在30%-40%左右,有了溶栓治疗之后死亡率降到15%以下,有了急诊支架植入手术,死亡率降至4%-8%。如果心肌梗死患者梗死面积比较大,合并心源性休克,死亡率一般在90%以上,经积极抢救之后,死亡率能降到50%左右。如果心肌梗死合并心脏破裂,特别是游离壁破裂可迅速死亡。
有用0
相关问答

急性心肌梗死(AMI)以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病情为持续胸痛。
可先有心绞痛症状,继而逐渐有持续性胸痛。胸痛可发生在不同区域,胸前区,颈部或肩背部均可发生,部分可向下颌部放射。疼痛持续时间可长达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在疼痛期间,部分患者可有全身出汗,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继而有部分神志改变,重者呈休克状态。患者如有部分胸痛连续得不到缓解,宜及时去医院就诊。通过心电图的检查,可及时发现有无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有烦躁、出汗等先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因人而异,通常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在发病的1~2天内,会有原有的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较长。还会有烦躁、出汗等症状。需要尽快到医院进行检查,对症治疗,不要延误病情。患者要立即就医,并进行基本生命体征监测,并且在紧急服药的同时,还应当立即进行冠脉介入治疗。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塞的发生时间为24h。这是一段高风险的时期。死亡率和心脏机械并发症的发生率都很高。在此期间禁止服用地高辛、静脉西地兰等洋地黄类强心药物,可以用来治疗急、慢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这是因为,这类药物会增加心脏的氧气消耗,增加心脏破裂、心脏猝死的危险。因此,在24小时以内是不能使用的。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有以下几种病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溃或剥蚀,血栓形成,引起管腔狭窄或者完全闭塞,心肌明显而持久地缺血缺氧甚至坏死是临床上最常见病因;
2.冠状动脉栓塞,冠状动脉先天畸形;
3.冠状动脉痉挛:由于高强度压力环境或者恶劣气候及其他诱发因素造成冠状动脉严重缺血缺氧和血流阻断而引起发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有疼痛症状,患者应避免盲目进行自我处理,要及时就医接受治疗,具体内容如下:
如果患者冠状动脉被堵塞,可能会引起急性心肌梗死,此时,患者多有发作性胸痛、背痛、牙痛等疼痛症状,还可能会累及身体其他部位,此外,患者还可能有乏力、出汗等表现。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时,患者应及时就诊,明确病情后对症进行治疗,以免自行进行处理耽误病情。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

急性心肌梗塞可针对病因进行预防。通常情况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还与年龄、肥胖、血压、血脂、血糖、吸烟、油腻、熬夜等因素有关。临床上要注意控制此类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血糖、血脂、吸烟等。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坚持有氧运动;对于已经患有心肌梗死的患者,应尽早发现、诊断和治疗,指导其健康的生活方式,规范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周恒副主任医师内科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已帮助用户:0
擅长:心肌重构与心力衰竭的发病机制与临床防治